说起保龄球的高光时刻,从1996年就开始打球、每周都打、至今从未间断的老徐回忆道:“第一次打球就是在欧登,里边还放了辆吉普车,拿了大奖的人可以把车开回去。那时候球馆多了,光中山西路上就好几家。华东理工边上有一个球馆,很大的,40根球道。”
40根球道的辉煌隐入尘烟。欧登保龄球馆(以下简称“欧登”)停业后,上海的专业球馆将只剩四家,其中球道最多的是卢湾体育馆的昊至保龄球馆(以下简称“昊至”),但也只有24根球道。琅迈保龄球馆(以下简称“琅迈”)于2020年缩减了一半的面积,只留下12根球道运营至今。昊至2015年开业,没有经历过九十年代的繁荣,倒是以一个小众运动项目来运营,保持住了客流量。
保龄球运动的遇冷,与多种因素有关,娱乐选择的增多、未能进入奥运会等等,让保龄球几经起伏,逐渐从高光时刻褪去光环。
此外,球馆开店难也还与专业球馆的场地规格严格有关。此番欧登停止营业是因为大楼改造,工作人员坦言,要找到新的场地并非易事。
琅迈的老板李朝霞介绍,娱乐性球馆的瓶子上方有吊绳,故障率低,不需要专业技师,成本就降下来了;而专业球馆则必须配备专业技师来处理故障。在琅迈,技师老杨早已成为熟客的朋友,顾客们会向他请教打球技巧或报修设备。
专业球馆的球道清洁要求也更高,顾客需要自带或租用保龄球鞋才能打球,每双鞋5元,会赠送一次性袜套。
对于常年来打球的球友来说,这些细节都影响着打球体验。“我打得是直线球,问题不大,打弧线球的话球道很讲究的。哪里拐弯、哪里走线,都与球道相关,”老徐介绍道。
这也是为什么,像老徐固定在琅迈打球一样,很多球友在某一家球馆固定打了十几年、乃至几十年。每家球道不一样,有的是慢速道有的是快速道,面板不同、摩擦力不同,常打球的人会选择一家经常练球,但各个球馆也都要去,适应别的球道。
说起欧登的关闭,在这里打了四五年的周阿姨不无惋惜,“我们每周一三五都要从虹口来欧登打球的,希望能早日重开,不要让我们拎着球到处流浪。”
球馆变少,打保龄球的人变少了吗?还有谁在打保龄球吗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前往目前仅存的这几家球馆采访。
李朝霞观察后认为,与其说变少,不如说出现了断档和分层,“18岁到四五十岁的年龄段,断档比较严重。”
工作日的中午,记者前往欧登采访时,十几根道上,分别是亲朋聚会和同事团建、在此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、打保龄球锻炼身体的中老年球友。当走访的球馆越多,记者发现,这或许可以代表保龄球馆目前的三类顾客。
好上手、不受年龄和天气限制、参与性强、氛围好,保龄球很适合聚会团建,桌球、CS、游戏机如今也成了凯发K8官网保龄球馆的标配,在昊至甚至还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玩的迷你保龄球,球重低至4磅(成年人常用10磅上下)。
场馆和设备新、整洁明亮、地理位置市中心,让昊至成为不少人聚会想要打保龄球时的首选。
2月14日虽然是工作日下午,但是寒假也是正月还是情人节,记者前往昊至时,一半的球道都在使用中,都是亲朋好友聚会。
正在读初二的小虞和小曹在球馆玩了一下午,两个男孩子切磋技艺,妈妈们则在旁边聊天交流。小虞妈妈告诉记者,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,赶在开学前带孩子们出来玩玩。
十几根球道中,不少都是小虞妈妈这样,家长带孩子在寒假期间的最后时刻出来玩玩。
而在鼎杰保龄球馆(以下简称“鼎杰”),晚上场次人数同样不多,虽然是周五的晚上正值情人节,但源深体育馆的羽毛球馆、游泳馆都接近满员,连足球场上也有人在冒雨踢球,但鼎杰的保龄球馆内,只有2根球道正在使用。
欧登位于徐汇,对面就是酒吧餐厅云集的永平里,仲马保龄球馆位于新江湾城、离高校近,鼎杰、琅迈和昊至都开在体育场馆里,周围缺乏商业体,很难成为工作日晚上的休息娱乐的首选。
专业的保龄球馆球道要求严格,对场地要求高,能开进商场的大多是娱乐性场馆。专业性不强,拥有射箭、台球、轮滑凯发K8官网等多种娱乐项目的娱乐性球馆在各大商场屡见不鲜。
而当记者工作日的上午走访保龄球馆,此时的球馆社交属性让位,球馆内多是爱打球、把打球当作锻炼的会员球友,既有时间自由的中年老板,也有退休的老年群体。
老徐今年70多岁了,每个工作日都开个10分钟的车从莲花路来琅迈打球晨练。他带着自己的球走过上海的各大球馆,打了近30年,直到前阵子球开裂报废,才忍痛割舍。
花钱锻炼、开车、70多岁,这三个词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,但李朝霞已经见怪不怪了。
“我们店年龄最大的是一名80多岁的老先生,每天开车载着老伴儿,从徐汇来我们这儿打球,身体很健康,还拎得动10磅的球。”
常客们会在工作日的白天来到球馆,几家球馆也都推出了工作日的优惠套餐,工作日上午的价格尤其便宜。
琅迈工作日40元/局,周末50元/局,套餐129元/3局(43元/局)。但工作日的上午,有100元/半小时的优惠套餐,可以打3-4局,折合下来,约为二三十元一局。而对于经常来玩的老客户,可以买会员卡,低至18元/局。
鼎杰打一局的价格是14元起步,仅限周一到周五9点-11点的晨练卡价格为400元/50局,也就是8元/局,而面向55周岁以上群体的老年晨练卡最为便宜,为7元/局。
中午11点半,约莫四五十岁的钱老板拖着球箱呼哧呼哧地来了,指背贴、球鞋、专用球,老钱的设备很专业。事实上,他打保龄球不过一年多,“之前一直打羽毛球,打多了,胳膊不行了,改打保龄球。”
每个月花在打球上的钱有2000多元的周阿姨夫妻两人,是2020年左右在孩子的带领下,才爱上打保龄球,一打就不可收拾,成了习惯。
日复一日,对于他们来说,打球早已不只是出于健身需求,更是一种习惯和热爱。球从什么点位进入、如何运行、从哪儿撞瓶,每一次练习都像是与自己较劲的仪式。
“总有人正年轻”,当人们在年龄面前体会到流逝时,总会发出这样朱颜辞树花辞镜的感叹,但这句话还有下半句,“总有人会老去。”
出汗量小、对抗性弱、耐力要求低,年轻人抛弃保龄球运动的原因对于中老年来说反而是绝佳的优势。
14日的晚上,老陈和妻子选择来鼎杰回味打保龄球过节,两人上次打球已经分别是二十多年前和七八年前。
“年轻时经常玩,一个礼拜玩一次,浦东还不止一家,我们去上南路打球,还是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去的。那时候保龄球还贵,15块钱一局,一个月工资才四五百块,都是一群人一起玩,一人一局轮下来也要好几个小时了。”
后来打球没那么贵了,但球馆少了,工作忙了,反而二十多年没碰,如今年龄上来了,羽毛球打起来累,反而重拾保龄球。
李朝霞回忆道:“2009年琅迈刚开业的时候,我们有两三年是通宵营业的,后来改到凌晨2点,再后来改到24点,现在是晚上23点停止营业。”她提到,过去总有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通宵打球,点些啤酒,玩一个晚上。
一项社交与运动属性兼具的运动从风靡一时到趋于平淡,而一代人也褪去了赶潮流的青春热血,当英雄老去美人迟暮,暮然回首,这项运动静候在人生的后半段,与人们重逢,聆听青春与热爱的岁月回声。
虽然二十年没碰球,但老陈很快就上手了,二十多年前的记忆犹新,“以后有时间就会来打。”
这份热爱也不仅局限于中老年群体。昊至是保龄球青少年国家队训练基地,举办过各类赛事,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爱好者。
当欧登因为大楼改造关闭,上海的专业保龄球馆还有四家,这份小众的热爱依然拥有栖息之地。